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脑极体”,【作者】珊瑚。
今天,中国已经完成了在城市地区5G-A网络规模化部署。全国超过300个城市启动开5G-A商用试点。但在城市之外,广袤的乡村地区仍停留在5G-A的零星试验阶段。根据相关数据,全国农村5G-A试点总数仍不足十个。
是农村并不需要5G-A吗?事实上,5G-A对农村地区而言或许具有更加显著的意义。
它不仅关乎网速的快慢,更关系到农业生产的革新、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、农民增收渠道的拓展。那么,5G-A为何难以落地乡村?我们又需要怎样的条件才能让5G-A真正在乡土扎根?
让我们来聊一个5G-A下乡的故事。
农村地区对联接的需求,在5G-A时代更甚。
农村对5G-A的呼唤,首先来自那片渴望被科技唤醒的土地。传统农业面临着突破“看天吃饭、收成难”的升级转型。而5G-A超低时延、超大连接和超高可靠性,可以为农业数字化提供全新的基础设施支撑。
在传统农田中,施肥施药往往依赖农户经验判断,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。而5G-A通感一体无人机搭载近地遥感相机,能够对土壤肥力、作物长势进行厘米级精度的扫描分析,生成处方图指导精准作业。山东宁津,5G-A支持的无人机平稳行驶在水田间,自主完成转弯、避障,精准检测幼苗状态,推动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数字化。这种模式可实现每亩农田成本节约20-30元,肥料使用量降低15%,同时提升10%以上的作业效率。农业不再看天吃饭,而是步入数据种田的新纪元。
农村生活对5G-A的期盼,还在于打破地理桎梏,让资源跨越山水。在医疗领域,5G-A支持的远程诊疗可以解决农村医疗资源匮乏难题;在教育方面,5G-A+VR/AR技术可以打造沉浸式课堂,推动远程教育落地乡村;环境保护领域,5G-A和无人机能精准识别珍稀动植物,防范人工破坏等违法行为。
具体到个人,5G-A还承载着拓宽收入、乡村振兴的梦想。当城市5G-A聚焦于消费娱乐时,农村更需要它能赋能特色产业,让草原深处的直播带货不再卡顿,让渔村的冷链物流实时监控。
在湖北老河口市的菌菇大棚里,村民王姐曾因商贩压价,眼睁睁看着平菇烂在地里。后来,移动公司志愿者教她架起手机,用5G-A直播卖货。“买家说能看清菇伞上的纹路,就信是新鲜的。”
而在曲靖,当地移动公司联合中兴通讯在红瓦房村完成了2.6G+4.9G三载波聚合的5G-A网络部署。在中国移动5G-A 3CC技术的助力下,当地网红主播们可实现高清低延迟直播,沉浸式感受直播氛围,游客可与家人朋友进行高清视频通话、实时个人直播。
来自乡野的呼唤证明,5G-A不是城市的专属品,而是农村产业升级的必需品。
虽然部分乡村已开始试点,但相比城市的快速铺开,农村的5G-A基站仍如星星点点,寥若晨星。5G-A技术在农村的推广,正面临着一道现实的经济账。
这道经济账本的第一项是建设成本。在城市,一个基站可以服务成千上万的用户,而在广袤的农村,可能要为几十户人家建一个基站。就像锡林郭勒盟,联合十四个部门全力推进,通过“宏基站+直放站+微波”的组合拳,才将农牧区通信基站覆盖率提升至90%。部署5G-A?难度还要翻倍。
第二项是运营账本,新技术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挑战。
首先,能耗大幅增加,单个5G-A基站的耗电量相当于三个4G基站,加剧电网压力;其次,网络覆盖难度提升,毫米波频段穿透力弱、传输距离短,需要更密集的基站部署;最后,运维成本攀升,在人口密度低的地区,人工巡检和维护成本显著高于城市地区。
而若沿用传统宏基站全覆盖模式,在广袤农村地区需要建设3倍-5倍于城市的基站数量,单站建设成本高达30万-50万元,加上翻倍的电力消耗和运维支出,整体投入将远超商业可行范围。
与此同时,收入端,农村地区消费力薄弱、需求匹配不足,商业回报周期漫长。经济上的不确定性,使得运营商在纯商业逻辑驱动下,自然会优先布局城市。
可见,农村地区渴望着新技术,但新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,前期的高投入让运营商举棋不定。5G-A的下乡之路道阻且长,呼唤着各方协同努力。
与城市不同,农村建设5G-A的难度更大、情况更复杂,亟须各方积极行动。
前期部署离不开政企协同和精准施策。与其追求村村通5G-A,不如聚焦农业产业园、特色村镇、旅游景点等价值区域,以应用反哺网络建设。山东移动在德州宁津打造5G-A低空专网,正是瞄准了智慧农业这一高价值场景。这种以点带面的策略,能让有限资源产生最大效益。
技术创新可以降低成本、提升效能,5G-A下乡需走“精准覆盖+绿色节能”之路。锡林郭勒盟采用“宏基站+直放站+微波”的混合组网模式,就是适应农村特点的务实之举。未来,卫星互联网、AI节能技术、开放式RAN等创新都可能在农村5G-A部署中发挥奇效。
值得注意的是,再先进的技术也需以人为本。农村5G-A发展应避免技术乌托邦陷阱,尊重农民意愿和乡土智慧,解决实际问题。就像红瓦房村的直播卖货,农民不在乎技术有多先进,只关心画面清不清晰、订单多不多。5G-A要真正扎根乡土,就得学会用农民的语言说话——可以是更实惠的资费套餐,也可以是更简单的操作界面。比如,针对农村地区消费力低的问题,运营商可以差异化定价,推出轻量版套餐解锁付费意愿,培养用户习惯。农业科技公司、电商平台可补贴部分费用,换取数据服务或市场渠道。
5G时代的经验表明,只有当数字工具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时,农民才会拥抱变革。技术可以现代化,但乡村的文化脉络、社会关系、生态智慧同样值得珍视。
从山东德州到松江稻田,从厦门海域到红瓦房村,一个个案例正在编织农村5G-A的图景。这些先行者告诉我们:农村需要的不是城市技术的简单复制,而是扎根乡土的新方案。
展望未来,当5G-A如春风般吹遍乡野,它将不再是划分城乡的鸿沟,而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,让农村在守护田园牧歌的同时,也能平等拥抱新的文明。